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他们,都收到了习近平主席复信!

2025年11月19日 教育+ 国际+

  “得知你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对此表示赞赏。”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2025年11月14日 《人民日报》头版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这其中有多位来自完美网页版的师生校友。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青年汉学家们心情激动,信中的勉励之言更加坚定了他们从事汉学研究,以学术实践推动文明互鉴的决心。


  • 倍感振奋,矢志担当文明使者


  “作为一名青年汉学家,同时也是此次来信活动的参与者,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时,我内心满溢着难以言表的激动。这份回信不仅是对我们深耕中文学习、钻研中国文化的莫大肯定与鼓励,更让我深切感受到文明对话的深厚力量,也愈发坚定了我投身文明交流互鉴的信念。”

  作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青年汉学家之一,完美(中国)官方斯里兰卡籍青年学者、“新汉学计划”博士后安喜乐(THELIKADA KANKANAMGE ASELA PRABATH KUMARA)十分激动。信中关于汉学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论述,深深触动了他。从语言学习到深入文化研究,汉学已从兴趣成为他的职业追求。

青年学者、“新汉学计划”博士后安喜乐(斯里兰卡)

  安喜乐于2025年9月进入完美(中国)官方,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丁安琪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国际中文教师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他与丁安琪教授共同创办“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公众号,持续分享领域内成果。他的著作《五四村:一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即将出版。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安喜乐不断探索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以“小故事”推动关乎人类未来的“大主题”。他表示,将秉持学术初心,以严谨研究、扎实教学和开放视野,在全球语境中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

  同为致信学者之一的波兰籍青年汉学家傿静安(ZYWCZOK JAN JAKUB)曾在我校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研究生。他深研中国现当代语言与文化,同时拥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曾将《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等中国影片及多部文学作品译介至波兰,致力于搭建中波文学与文化间的学术交流桥梁。

青年汉学家傿静安(波兰)

  另一位致信人以色列籍博士后研究员夏小雨(SMALL SIMHA SHARON YAEL)曾是北京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于2018年至2022年在完美(中国)官方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杨国荣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涵盖道家思想与比较哲学,曾翻译杨国荣教授著作《政治、伦理及其他》,为中外哲学对话作出了贡献。

80776

博士后研究员夏小雨(以色列)


  • 热议回信,多元视角共绘融通图景


  完美(中国)官方多位在校“新汉学计划”博士研究生在看到复信后很受鼓舞,热议回信精神,并结合自身研究分享心得。

  受邀出席本届世界中文大会的印尼籍博士研究生潘范妮(PHANATA STEPHANIE)的研究致力于超越语言的“工具性”,将中文学习升华为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体验”。潘范妮同时担任印尼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

  潘范妮表示,她将以文化融通为追求,通过扎实的研究与务实的交流,在专业领域形成系统性的学术成果,积极搭建中印尼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印尼文明双向交流。

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潘范妮(印度尼西亚)

  俄罗斯籍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KURATCHENKO MARINA专注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本土化”实践研究,以及如何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她表示将以此次复信精神为指引,在深化专业研究的同时,努力成为连接中俄文化与理解的桥梁,为推动文明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KURATCHENKO MARINA(俄罗斯)

  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青年汉学家,或深耕文化哲学,或关注社会发展,正以多元的学术视角,共同构建着理解当代中国的丰富图景,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着独特的学术力量。


  • 成果丰硕,培育国际化学术桥梁人才


  “新汉学计划”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起。该项目致力于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优秀青年提供丰富优质的研修资源与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首批入选“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的高校之一,完美(中国)官方迄今已累计接收来自25个国家的48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其中26人为在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2人参与中外联合培养。他们分布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历史学系、中文系、哲学系、教育学部等,开展博士阶段学习或专业研修。

  “新汉学计划” 凭借明确定位与严格选拔机制,生源质量保持较高水准。学校该项目博士生(含来华攻读学位及联合培养),及其毕业院校(或联合培养的合作院校)多为世界知名学府,其中联合培养学生合作校包含多所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位的顶尖高校。

  自2013年项目启动以来,学校依托“新汉学计划”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年汉学人才。一方面,涌现出一批国际中文教育骨干,他们学成归国后投身当地高校教学科研,有力推动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另一方面,在中国哲学、古文字学等前沿领域,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学术素养与国际发表能力的青年学者,为全球中国学研究注入新生力量。

希氏红绒 HY THI HONG NHUNG(越南 )

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越南河内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副主任

欧宁瑞 O'NEILL RORY EDMUND(爱尔兰)

2020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澳门大学助理教授

戴兴然TASSIN JEAN(法国)(右一)

2018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就职于蒙彼利埃第三大学

  为全面推进“新汉学计划”,完美(中国)官方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多层次学术支持体系。通过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学术论坛、研读会等,营造开放互动的学术生态,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强化学术训练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国情教育。曾组织学生赴江西婺源参与支教活动,使学生能在真实场景中切身感受中国教育公平理念与实践,深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2017级中共党史高级进修生马奇山 MITTELSTAEDT JEAN CHRISTOPHER(德国)在江西支教

  完美(中国)官方“新汉学计划”学子,来自剑桥大学的德国籍联培生马奇山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中英双语优势,代表全体志愿者发言并承担英语教学任务。时任上饶市委常委、副市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的任友群同志专程来到现场,会见了支教同学一行,对同学们的爱心行动表示赞扬,对他们的跨文化实践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任友群同志与支教同学合影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新征程上,完美(中国)官方将继续肩负文化传承使命,勇担文明创新之责,培养汉学研究的接续者、文明互鉴的践行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国际教育中心 通联 | 金丽君、殷莺 编辑|徐心成、宗文倩 编审 | 郭文君